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丹麥女孩的幸福報告:《幸福好日子》

書名:幸福好日子:向全世界最快樂的丹麥人學習滿意生活的10項祕訣 
Heureux Comme un Danøis
作者:瑪琳娜.希達樂 Malene Rydahl
譯者:顧淑馨
出版社:大塊文化


本書由生長於丹麥這個高居國際幸福排行榜第一名之寒冷國家的女孩,揭露她們國人何以幸福的十個簡單面向:信任、教育、自由與獨立、機會均等、務實、尊重與團結、工作與生活平衡、金錢觀、謙遜、性別平等。內容不若封面這般輕鬆小幸福,較為偏向實務與理論,與丹麥的社會制度、風俗民情有很大的關聯,並不那麼適合套用在當前的臺灣,讀者可以藉此看見另一種可能。

作者的故鄉那麼幸福,她卻定居於法國,乍看令人忍不住質疑她所謂的「幸福」;然而,隨著她的書寫慢慢可以理解丹麥所培養出的是一種價值觀,讓「幸福模式」可以帶著走,走遍各地都能學會讓自己感覺愉快自在。特別喜歡這一句:「國家無法使你幸福,但你內在擁有的東西可以。」另,印象也很深的是其中一段提及,丹麥的新手媽媽們可以自在享用下午茶,把嬰兒推車放在店門口排成一排,因為,這不是沒人顧,而是大家都在幫妳顧!

不過在排版上,全書的當頁註多半是將內文提及的各種幣值(如歐元、克朗)之金額轉為臺幣,其他註釋卻得翻到書籍最末篇,筆者通常會因此懶得看,不太喜歡這種安排。如果由我來編,可能會選擇將臺幣直接以括弧補充,其餘註解就能留在當頁,毋須另外查詢。

想好好研究幸福這種「感覺愉快、享受生活,並且希望這種感覺繼續下去」,或對丹麥及法國生活極富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本文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以下書摘,擷取自聯合新聞網:
(書摘╱《幸福好日子》:丹麥人不會為金錢背棄自己的願望)

……一旦受到物質成功的想法所引導,就會有走錯路的風險,因為你會為了金錢而背棄自己真正的願望。很多人發現他們所做的工作,對自己一點實質意義也沒有。但是在丹麥,學校很重視給予學生最佳建議,好讓學生針對繼續升學或接受職訓課程所做出的選擇,能夠為自己帶來最有意義的人生。

……
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是卓越的幸福學大師,他曾在哈佛大學教授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他的課名列哈佛校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班夏哈從教學經驗中發現,學生通常都討厭學校的功課,他提出兩個模式來解釋學生的求學動機:「溺水模式」和「做愛模式」。

「溺水模式」是先受苦,然後因為痛苦解脫而感到鬆一口氣,學生可能會誤以為那是一種快樂。假設你的頭被壓在水裡,你會掙扎著抬起頭來呼吸。一旦頭露出水面之後,你會感覺輕鬆,甚至會有短暫的快感。班夏哈說,這種受苦/解脫的循環,是自小學生階段起就一再重複的模式。這能夠說明為什麼大多數的年輕人,會把學校課業和極度痛苦與短暫的間歇性紓解(如週末放鬆)聯想在一起。
……
班夏哈的第二個「做愛模式」,是學生覺得學習很有趣,進而產生上學的動機。只要教法得當,閱讀、研究、思考、問問題和找答案,是能夠帶來滿足感甚至快樂的活動。學生需要學會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找到樂趣,而不是把上學想成是一種痛苦,因此極力想要逃避。

*幸福相關電影:

不放手,直到夢想到手-《當幸福來敲門》

值得一再重溫的經典喜劇《命運好好玩》

揮別錯的才能跟對的相逢,共創幸福-《派特的幸福劇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