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曾做出的錯誤選擇,源自不完整的自己
書名:遇見完形的我:用覺察、選擇、責任與自己和好,解鎖人生難題
作者: 曹中瑋
出版社:究竟
你曾因為做錯決定而追悔莫及嗎?
或也曾在獨處時,感覺像擱淺在困境無法動彈,痛苦萬分?
無法覺察內在自我,就無法做出適當的選擇、並好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完形諮商相信,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能力自我覺察,進而有所改變,只是在那之前,我們必須清除遮蔽自我覺察的混沌,恢復清明狀態,迎接改變發生。
這本由臺灣完形領域專家曹中瑋所著《遇見完形的我》,透過一部又一部的電影剖析,闡述完形諮商的黃金鐵三角--「覺察、選擇、責任」,並藉由回顧過往的「未竟事宜」,引導讀者重新認識自己以慢慢「完形」。末篇資深心理諮商師的人生體悟、省思,不僅點出更多值得思考的課題,也意外讓我獲得一些育兒相關提醒(先天氣質、自我應驗預言等)。
「你我身上擁有的任何一個特質,無論在所處社會價值系統中是正向或者負向,都具有存在的價值及功能。」
作者曹中瑋是我大學時期最仰慕的老師,雖然上過的課不多,十多年前所學也差不多還回去了,但她授課時傳遞功力的療癒感令人難忘,在她面前,真的能感受到前面這段文字--無論正向、負向特質,都可以安全、如實地呈現自己,相信自己是被接納的,正如她溫暖的筆觸。即便目前已轉換職涯跑道,仍真心感謝當年選讀心諮系的自己,光是上老師的課就能感覺更加完整,多年過去,身邊留下的也盡是充滿療癒力的朋友。
推薦曹老師的專頁:心視角 · 心覺察:諮商心理師的生活筆記
---
如己所是的愛自己,悅納本來的樣子,改變才有可能發生--看起來似乎有點矛盾,已經接受現在的樣貌,又需要改變什麼呢?
其實,當你可以清明地瞭解自己,將也能看見自己的空缺或稜角,深愛這樣自己的你,總有一天也會想要成長,那個時候,你將能清楚可以從什麼地方先調整,輕緩地、不著急,按自己的步調,慢慢走出同樣深受自己喜愛的另一種風貌。
例如你終於受夠言語貧乏的自己,即使過去你安於靜默地與周遭保持距離,決定做出一項改變--早起半小時閱讀,一週或許還看不見什麼變化,但改變確實地發生著,幾個月、甚至幾年過後,或許你也能鼓起勇氣發表自己的觀點,透過書寫,甚至,在你感覺安全的場所,勇敢說出來。
就像我開始嘗試的這樣……
不急著走到哪邊,只寫想寫的,然後,開始思考是不是來辦個媽咪讀書會?
(雖然馬上就想縮回去,但當想法已經冒出頭,接下來就會朝這方向研究,或許有一天真的辦了呢!)
---
回到那些,我們匆匆忙忙下的決定,多半出於內在心理界線不顯,無法區隔「形」與「景」(背景)而感到混亂。
各種未完成的「形」正是過往我們生活軌跡中遺留的失落、不滿或匱乏,忘記與自己和解,它們就潛伏在心底伺機搶奪主導權,促發錯誤的選擇;唯有在覺察時,認真面對這些未竟事宜、一一滿足,讓其退回背景,專心一致才能「完形」。
而覺察的能力是能培養的,可以透過本書附錄一鍛鍊:
1.外界覺察(五官):此時此刻覺知的外在事物
2.內界覺察(內在體感、情緒等):個人主觀感受
3.中界覺察(思考、判斷、計畫等):不受場域、時空限制,極易干擾內、外界覺察,令人無法純粹地感知此時此刻。
這種鍛鍊雖不容易,卻也是一輩子的,先看見了自己本然的樣貌,等到足以踏出去,我們也能像是《失落的一角遇見大圓滿》那般漸漸圓融、自在,勇往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