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多數人幸福而犧牲少數人權益,是對的嗎?
因為電影《#96分鐘》,讓我忍不住讀這本,很好奇哲學家們對那個經典的道德兩難-「電車/胖子難題」,究竟怎麼看?
--
1967年,哲學家 Philippa Foot首次提出「岔路難題」:
電車煞車失靈、前方有5人岌岌可危,你是否該按下按鈕,讓電車改道、只撞死另一條軌上的那1人?
這題聽起來簡單,卻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衍生出「天橋上的胖子」、軌道變成轉盤、直行變環狀……甚至延伸討論墮胎、刑求,還有更極端的版本-
若你願意親手殺1人,就能救出20個印第安人,你會怎麼選?
形式不同、掙扎相似。
這些道德難題讓人深刻體會-原來,「做決定」這件事,比我們想的困難太多!
--
#道德直覺真的可靠嗎?
所有的問題,其實都在逼你想:「我當下的直覺,是對的嗎?」
再多想一點,你會發現每個選擇的差異,藏著不同的「意圖」-
- 是想救人,而非殺人?
- 是主動奪命,還是見死不救?
- 是積極作為,還是消極放任?
作者指出,沒有「義務論」,就不會有電車學。
義務論者相信:有些事無論如何都不該做,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從一個完全客觀的角度來看待道德」。
而利益主義者則說:「能救的人多,當然比較好。」
--
很微妙的是,有時你以為自己是義務論者,但當情況改變,你也可能站到利益主義那派。
如果是我...
胖子這題,我不會推。先不說是否推得動(畢竟夠重才能停住車),這對我來說像是主動謀殺;但,若換成是否該對綁架小孩的疑犯「刑求」以獲得藏匿地點的情報...
我會投刑求一票。即使,有可能誤抓...
相信你可能也聯想到,這甚至能演變成「是否廢除死刑」這議題吧!
同樣會造成不可逆的結果。
書中的德國綁架案,最後是透過刑求,讓嫌犯供出肉票在哪的資訊,但找到時,早已被撕票...
這竟然引發爭議,認為刑求不是必須,一旦開啟未來就可能被濫用。
你會怎麼想呢?
--
也許因台灣教育讓我們習慣「找答案」,我們總希望道德題也能有個「正確」解答。但,人生哪有那麼多標準?多數時候,我們只能依自己的經驗與信念,做出能讓自己信服的選擇。
書末還列出了「#電車學 十大難題」,以圖片分享四個給你,我得說,越看越覺得-
天啊,哲學家真的很會出題(X) 吃飽太閒(O)
如果你也想挑戰更多這種腦內拉鋸的思考,這本書絕對值得一看!推薦給大家~
-
對了,若跳回 96分鐘 的百貨公司/高鐵難題...
恐怕也會跟主角做相同決定吧!想起來還是覺得好看,推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