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任何時候都可以重新開始!」
作者在書末這麼提醒。比起壓抑衝動、完全不否定,他更在意的是:懂得反思,懂得彌補。以「不否定」的心態,保留彈性,也創造出更圓融、溫暖的溝通模式。
孩子漸漸長大,最近我明顯察覺自己對他有了更多期待,也夾雜著未達成時的失落與不滿。這時候遇見這本《不否定的練習》,副標「比讚美、肯定更有效」吸引了我。
書裡舉的例子多來自職場,但其實任何人際互動都適用。許多爭執的源頭,不外乎「我是對的、我沒錯」,於是忙著證明對方錯、強加「我是為你好」的理由。若能擺脫這些執念,溝通就能輕盈許多。
作者自身的經歷讓我印象深刻:
國三那年,當大人問起夢想,他回答:「想成為F1賽車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師。」然而父母與老師出於「大人的常識」給予直接否定,讓他深感挫折。直到赴美留學,老師聽見他的夢想時,說的是:「太棒了!我們一起想想如何實踐吧!」這樣的肯定,不但沒有讓他自滿,反而讓他正視自己的不足,並且不受傷地認清現實。
對比之下,未來他還會選擇向誰尋求建議,就不言而喻了。
-
書中提醒我們幾個容易誤踩的陷阱:
1.「我只是在陳述事實,又不是罵他!」
即便是事實,也要顧及對方的感受。沒有惡意,仍可能造成傷害。唯有客觀、平靜,才有繼續好好討論的可能。
2.「我才是對的,一定要爭個輸贏!」
心理學家高特曼博士指出:「成年人的人際問題,有69%沒有標準答案。」
記得提醒自己:意見不同,不等於否定。冷靜找出共同目標,才能站在同一陣線。
3.「對他人懷抱過度期待。」
有時不是對方沒有努力,而是成果不符你的預期。此時要提醒自己:「他已經盡力了!」與其責備,不如傾聽過程,討論下次怎麼更好。
-
其中我特別喜歡「認可」的篇章-即使無法同意,也能先表達「接受」。
作者將「認可」分為四種:
- 1.認可存在-「你今天抽空過來了啊!」
- 2.認可行動-「你今天很認真寫功課呢!」
- 3.認可過程-「原來你是這麼想的。」
- 4.認可見解-「這也是一種想法啊!」
光是做到「不否定」,對話就有了延續的可能。
-
全書提供了許多實用練習,即使不小心否定,仍有彌補方式;也提醒我們學會承受被否定的力量。最終,作者仍說:
「無論我們怎麼做,都無法徹底避免對方覺得被否定。」
因為感受本就私密獨特,我們誰都無法完全同理他人。但我們可以試著理解,並在一次次調整中,讓彼此更靠近。
或許「不否定」並不是要我們做到完美,而是提醒自己:
在關係裡留一點餘地,讓話語更柔軟,讓彼此更安心。
願我們都能在這樣的練習裡,慢慢練成溫柔卻堅定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