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彭樹君《從今以後一個人住》
太喜歡專欄集結《再愛的人也是別人》,於是也追了樹君老師第二本集結~
讀起來與前作很不一樣,可能會有輕微不適,但也因此讓近似遭遇的人有機會獲得理解,進而跟隨主角跨出心牢。
若你期待著像氾濫的網路小說,那些施暴者、性侵犯、欺騙感情的人都落得惡有惡報、令人快意的結局…很遺憾,這不是那類的故事,更著重女性經歷不同樣態的遭遇後,不再依賴別人、亦不再期待別人,回歸心無塵埃的自己,找到平靜,重拾自由。
.
雖還是無法接受其中部分做了惡事的人竟能全身而退,偏偏現實常是如此殘酷-加害人早已毫不愧疚地忘卻,獨留受害者瑟縮在暗影;或毫無預兆地被放棄的一方,深陷迷惘、無限自我懷疑…
若盼著自己能熬過,唯有放下,作一場告別的儀式,重新給予自己幸福的可能。
「當自己是平靜的,內心是強大的,過去那一切是是非非就不能再攪擾她了。」
〈從前的房子〉讀完久久不能淡去-
擁有體貼老公的幸福醫生妻,某天先生突然把她約回家,在陰暗的房間裡,拋出問句:
妳要收拾包袱自行離開,或先被我痛揍一頓,再趕出門?
下一刻,迎接她的真是一頓揍…
天崩地裂的毀滅感,令她分不清是「老公竟然會家暴」比較難受,還是「這位愛妻典範早已出軌」更難受?
曾經的幸福幻象,讓那親手布置所有細節的小屋,成為她的執念,不斷在夢中回到屋裡。
讀到這篇之前,其實很難想像,遭逢難以置信的傷害以後,如果無法報復…真的有可能讓它過去或放下嗎?
看著主角將那樣的經歷,解讀成注定發生的「業力關係」,才豁然明白-
唯有將之宿命論、合理化,加諸因果邏輯在這些痛苦之上,才能慢慢減輕混亂感,找回一點控制力,自我保護。
或許,只要再久一點…真能「愛恨俱泯」,重獲自由。
〈綠光〉一詞若回到最初,是如孫燕姿歌曲「天空裡的精靈」那般、彷彿看見就會遇上真愛、找到幸福;對這篇特別有感,是驚訝於那愛情觀-竟跟我少女時期一樣(傻)!
以為愛情應是「一眼定終身」,牽了手,就該走向永恆。
於是當一段段感情來了又去,總以為是種悲哀-遇不到真愛呀!
回首方知,每個初始就是那份感情最好的樣子,而每次傷神與無眠的狀態,都是在重新建構對自我與他人的理解;有些愛會在瞬間崩解,有些卻能轉換成綿長的溫情,而有些,連回憶都經不住時間風化,悄然散逸在誰的夢裡。
-
從朋友的經歷裡,接連看見,即使經過三、七、九年的愛情長跑,仍可能在婚後某一天突然驚覺,彼此再也不同路了,甚至連告別的理由都荒唐可笑,原來,對枕邊人這麼陌生…
終究,與他人世界只是短暫交錯、而後路過,專注眼前的生活,享受順其自然的不設限,下次錯身,將是心無波瀾的淡然。
有時就是需要這樣柔柔的作品,讓失去彈性的疲乏心緒得以舒緩,重新感受愛與被愛,獨處與相伴,都能幸福。
「和別人在一起之前,要先確立自己的存在;當別人離去之後,也要知道自己依然美好又完整,依然可以去愛也願意被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